關注身體的表達
也可以提升您的身心狀態~
《與身體對話,就是與神對話》
中文讀書會
活動時間
2023/03/29、04/26、05/31 (三)20:10-21:40
*2023年3至5月,連續三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晚上
❤ 期盼獲得療癒者的重要步驟
取得本書最速捷徑~
傳統紙本版👉 https://0rz.tw/sYelP
2023/03/29、04/26、05/31 (三)20:10-21:40
*2023年3至5月,連續三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晚上
文/W研究員
插畫圖/Pixabay by Saydung89
文/W研究員
圖/Pixabay by xxun0125
聲明:本文並不能任意套用在任何情境任何時段之中,每一個人都會有最合適的發展進程,切勿使用本文來批判他人或迫使他人、自己成為文中的描述。關於如何看待我們的文章?詳見「想獲得最大的人生利益,請先看看這篇【閱讀指南】」。
在先前「賦能(EMPOWER):告別無力感,讓自己與他人皆能自由與自信」文章裡,我們已經看見了賦能(自主)與去除賦能(剝奪自主)的差異和一些例子。
我們也知道了
*這不表示「討好」(只講好聽的、拍馬屁的、順耳的話),賦能是本質上的信任。
可能會有不少人期望自己會是「能量飽滿、流動且會再自動補足所需要的能量狀態。心理是『自主、希望、自由與接納』的賦能狀態。」,或者曾經仰慕、羨慕展現出如此氣質的人。
問題來了,如果想要讓自己開始是賦能的,或者朝向以賦能的態度去生活,該怎麼做?這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習慣嗎?
Feel and Heal 感覺與療癒/感覺於是療癒
這是關於作者是如何在遭逢人生重大難關後,發現這個方法的過程
撰文者/W研究員
圖片編輯/H研究員
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,目前我們提供的內容除了文章之外,也有音檔了喔!首先上線的是「空中朗讀」系列節目,之後還會有對談、談論特定主題的節目「零〇療癒」。
「空中朗讀」主要是選薦適合一般人閱讀,對個人成長啟發、療癒、身心困擾處理原則為賦能的書籍。以朗讀部分有授權的書籍內容和小量的介紹、引用、反思提問的方式來介紹好書給大家。讓我們能透過書與自己的連結,來讓每個人的力量得以自內在開始茁壯。做個自信、自在、喜悅的人。
書可以是人生的一面鏡子,幫助我們發現那些沒被注意到或遺忘的部分。
如果您覺得我們所舉辦的活動、產出的內容(文字、影片、音檔等),對您有所助益,而您希望可以透過實質的贊助來支持我們,歡迎您利用以下方式,我們會非常感謝您。
對沒由來的情緒不知如何是好?每每出現感到困擾?
知道自己的情緒即將爆發,壓抑沒有讓事情結果變得更好?
明明知道某些情緒反應與話語沒有幫助,但就是有一股腦的東西想要送出來?
每當有人講到什麼或是自己看到、聽到什麼,沒由來的出現身體反應?
情緒會以很多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
可以是像大浪🌊一樣,也可以如彩虹🌈那般
遇到了彩虹🌈,或許不一定會如何
遇到了大浪🌊,有時我們覺得難以招架
這往往也大大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決策
如果知道要如何處理浮現的情緒
我們可以更好地生活、更出色的表現
不知道要如何處理
則是讓我們手足無措、如履薄冰,甚至後悔莫及
我們可以選擇學習
以最簡單的方式自己處理自己內在的情緒!
不再受困於陷於情緒的無助感
讓自己自然地回到平靜與安定
(2部參考影片,不定期更新,歡迎點選影片右下角圖片【訂閱】)
近幾年常可以聽到「要多愛自己一點」、「要自我接納」、「要照顧受傷的內在小孩」......等,這些受人關注的主題,無非與情緒有關。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的生滅,但我們卻不一定知道要怎麼跟情緒相處,才會是愛、接納、照顧自己的,有時候情緒已經大到太強烈就一發不可收拾。具有心理學專業的本書作者,因為歷經了女兒死亡的悲慟自責,在處理自己情緒的過程中發現一種極簡步驟,可以讓自己達到深度自我接納並使情緒轉化而回到中性,不再被不知如何面對也無法控制的情緒淹沒了!
讓我們一起來研讀書中內容,為自己獲取更多的學習&療癒吧~
撰文者/W研究員
報名表、圖片編輯/H研究員
過了一半的秋天,我們將進入更深層的內在整合與探索。運用與大自然循環同頻的機緣,就好比和大地一起自然地呼吸,毫不費力、不強求而自在。把握這段時期一併為自己處理累積已久的議題,經驗對自己的慈愛,讓自己更能完整地回到當下。
當下從來都沒有離開,只是我們的眼光沒放在它的上面,盲目地以為那完整的愛不存在。
撰文者/W研究員
圖片/sasint on Pixabay
今天是教師節,紀念節日往往是我們可以暫停一下,讓自己憶起某些生命中的緣分,並且可以把握機會好好地感恩。
我們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機會,順道來練習自己的心*,體驗感恩所帶來的喜悅與調柔。
*心:在此指的是心念而不是身體的心臟,也有的人會說是意念、意識、想法、心智、心靈、大腦的oo......等,也有人說是心臟的位置本身有意識,有許多不同的說法、理論、假設。但我們大多可以經驗的到的,不論它的來源是心臟還是大腦還是路過的別人,我們可以說是一種「意念」。不同的意念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與氛圍,採信不同的意念也會產生不同的行動與決策。